我们患上文字失语了吗?

发布日期:2024-09-19 19:23

来源类型:砍柴网 | 作者:扬雄

【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】【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】【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】【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】【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】【澳门管家婆四肖选一肖期期准】【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】【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】【澳门正版资料全年免费公开精准资料一】【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】
【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】 【2024新澳免费资料】 【新澳门精准资料大全管家婆料】


敲下这行字前,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动笔。不是因为不知道说什么,而是不知道怎么说。有太多素材在脑海中飘浮,却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、用恰切的文字说明。人际交往的失语症从未像当下一样成为一种易感的病毒,所指与能指的分离让意义成为一种难言的隐喻。如今真的是一个罹患文字失语的时代吗?


豆瓣的【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】聚集了超十六万的讨论者。“文字病”的沙滩上,摆满了“YYDS”、“集美”等符号贝壳。我们淹没在“梗”堆积起来的符号与图像世界中,振奋人心的事情永远“YYDS”,奶茶好喝的让人“翘脚脚”,有些事总让人“乌鱼子”。“梗”文化过度的生活化使用,让我们失去对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复杂句式的组织能力。


失语的另一个极端,是所谓的“废话文学”。“听君一席话,胜听一席话”。甚至有人为此写下了长篇大论的“废话文学”。“废话”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,也可以被视作对精英文学或现实生活的一种“轻抵抗”。用无意义来对抗意义,用一个等不到的“戈多”来填补虚无。但苍白的文字加重了能指与所指的断裂,如果失语伴随着沉默,又何谈语言的创生?


我们在此共同对抗失语。


#5G、短视频与图像传播

超越文字的想象与过度符号化


失语的根源在于过度的符号化。当符号的意义前所未有的丰富,它所运用的场景与诠释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。传播是传者与受者间符号的传递,在两者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时,为了传播效率的提升与最大化减少噪音,人的惰性会倾向于使用更凝练的文字内容。这也导致一个普遍传播的“梗”更能让对方产生“你懂得”的感受。


从第一封电报被莫尔斯从华盛顿拍出。“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”的电子乌托邦想象让我们看到了时间消灭空间的可能性,也让“心连心”的苏格拉底式交往论再次复活。随之而来的是,由于电报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发报译报间编码的多样性,精简、准确的文字成为电报顺利拍出与解释的重要前提——用尽量少的字来传递尽量多的信息——这也成为“倒金字塔”这一经典的写作模式产生的技术前提。


彼得斯在《对空言说》中说,电报让人们产生了超越文字对话的想象。如果用一根电缆就能连接起大洋彼岸的两个人,这样的一根神经电缆能否实现人与人之间脑电波的交流?——这种颇有马斯克“脑机接口”的幻想,唤醒了“心连心”交流的夙愿。随后的几十年,技术成为这种乌托邦式想象最重要的推动力。超越文字的想象为失语提供了理论上的归因:要实现“完全理解”的人类共同体,意义的简化与统一是否势不可挡?


5G已来。视频化与图像化传播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。短视频丰富的图像语言让视觉文化压倒性的战胜铅字的统治。视频媒介逐步改造我们的感官体验与认知习惯,悦动的图像,异彩纷呈的视觉景观更容易挑动我们的感受力。文字成了辅助与陪衬。各大媒体的短视频咨询转型中,可见大部分内容仍是文字+静态图片的粗浅融合(最显著的是微信中腾讯新闻的推送,清一色是这种模式),我们却乐在其中,因为被动灌输如一剂新型魔药,配合图片,它对理解的要求远远小于对文字的主动注视。


图像让我们的身边遍布符号。各类主播、视频模式、语言逻辑已经成为数字原住民们二次创作的素材,对共同符号的多元诠释却反而让符号本身变得匮乏。如果一句“YYDS”可以涵盖“很棒”、“赞成”、“好吃”、“欣赏”等各种意义,我们就不会去创作新的语言模式。这种创作却导致匮乏的的源头,还是在于人们难以化解的语言惰性与认知习惯。


技术的未来是否会带来新的可能?媒介的发展绝不是线性的,麦克卢汉的“提升、再现、复活与逆转”整合了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。5G之后,虚拟现实是否会实现人际交往的回归?虚拟在场以及数字身体能否呼唤语言的复归?莱文森的“人性观”认为媒介的发展会逐渐趋于人性化与人格化。若确实如此,身体的回归将同样呼唤着语言的回归。


#模因

病毒式传播的工具包


道金斯在《自私的基因》里把模因定义为“文化传播单位”。作为与基因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概念,模因承担起集体记忆传承与社会文化整合的功能。模因因其长效性得以在人类文化中驻足长存,李磊与韩梅梅成为一个时代对英语的记忆;其多变性又允许大量的二次创作存在,B站鬼畜区的“元首”等鬼畜对象让模因文化呈裂变性增长;准确性的要求又使得创作者紧紧围绕单个模因的核心,统领多元意义的核心特征让模因不致在不同语境中产生巨大变异。


与技术创设的条件不同,模因成为了我们失语的文化要素。表情包的使用促进了人际关系与社群的构成。当我们使用拥有共通语境的表情包时,彼此间便完成了一场传播的“仪式”。当我们互相用“YYDS”和“绝绝子”来沟通时,我们达成了一种秘而不宣的协议,这种协议以暗语的形式进行签订,其背后的隐藏的是“我们是同一类人”的关系想象。


因此不难理解,为何如今如此多的热词模因,大多来自于饭圈文化。饭圈作为一种极度排外、以情感关系进行强连接的社群,本身具有一定的加入门槛。一些“黑话”是进入某个圈子的准入门槛,为了融入群体,个人需要主动进行“议程融合”,对各类“梗”进行补课,进行媒介定向选择。具有代表性的是“小鸡词典”、B站的“梗百科”这类“模因百科全书”,他们的存在实现了文本内容—模因编码—二次解码的过程闭环。


模因造成了社群的凝聚与割裂。高度认同感的语词帮助我们共建社群内部情感纽带。但网络的圈层化关系是一把双刃剑。社群的高度凝聚带来的是社群与社群间的高度割裂与分化。若按道金斯的本意,模因应当是高度稳定的,带有强烈生命力的。他没有的预见的是,模因变得小众化、区域化,以致于我们形成的不是整个社会共商共议的集体记忆,而是高度割裂与内生的话语门槛。模因没有带来融合,反而加深了交往的门槛与失语。


在高度不确定的话语门槛下,塔尔德的模仿成为我们融入的方式。当文化的重心集中于B站、微博等媒介平台,那些能破圈的模因语言将迅速得到追捧。追逐这些容易造成失语的符号对象,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。语言文化在某个语言热词中短暂聚合,又迅速被下一个海浪打散,分崩离析。消费主义下的文本符号,让我们在不断追逐中最终趋向失语。


主流媒体的介入与主流文化的复归迫在眉睫。各类主流媒体对“YYDS”等亚文化的主动收编,让主流价值观得以构建与传承。“打工人”等有生命力、体现一定价值的模因被留下。模因并不能直接导致失语,导致失语的是我们无限追逐与消费模因的过程。短视频下沉近年来也成为主流媒体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方式,合理利用模因对于弥合社会知沟的作用可见一斑。我们需要模因,也需要社群模因来凝聚共同体。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全社会共认共识的主流模因体系,而不能在追逐割裂、区域化的模因中沉浸于“失语”的狂欢。


#媒介丰富度

文字的未来是视频吗?


今年河南水灾中,文字的力量被重新发现。一篇写满了救援信息的“救命文档”在网络疯传。文档的载体是最简单的excel表格,通过在线众包的方式,汇集了救助者、求助者、救援信息等各方行动者。在停水停电,网络基础设施失灵的情况下,“用短信发送微博”这样鲜为人知的传播方式也被冲上热搜。传播的物质性再度为我们所关注:电缆、网线、光纤、电子基站,这些被忽略的物质性媒介载体一旦缺失,高清晰度的内容传输成为天方夜谭。文字,成为交往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
兰纳德夫和戴夫特1983年提出媒介丰富度理论,将判定媒介丰富度的四个维度划分为反馈即时性、多渠道沟通、语言多样性与个人关注度。依次划分,表格、数字文档的丰富度应该是最低的。文字需要的理解力与教育水平,让它自诞生起就成为一种“精英文明”。苏格拉底驳斥文字,因为透过文字看不到背后的写作者,借由印刷术的撒播,成为一种交流的滥交。文字缺乏面对面沟通的表情、动作与细微神态,也未有视频图像的清晰、直观。作为一种表意工具,文字无法表述我们内心最深刻的冲动,而缺失了主体的文字,在四散传播的过程更会被加诸各方立场,最终不免沦为斯坦纳《语言与沉默》中的失语。


但在“救命文档”中,文字再次凝聚起一个救援场域的“想象的共同体”。在物质性设施缺乏的情况下,文字所能传达的信息指数无限放大,文字所创造的群体参与与信息传播力不容小觑。在视频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,人们理解信息与内容的思维也在趋向改变。在碎片化、动态化、图像化、视觉化的视频思维主导下,我们不再去组织复杂而精巧文字。文字成了视频的伴生而非广播电视时代图像作为文字的注脚。用视频驱动文字而非文字驱动视频,让文字独特的属性遭到质疑与忽略。


视频会取代视频吗?我的答案是否定的。从未有一类媒介全然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。他们只是隐藏,养精蓄锐,期待有一天能够再度复苏,重拾力量。文字失语的当下,我们依然离不开文字去构建、凝聚关系与共同体。文字从未消失,只是等待我们发现。

Jin-ho:

2秒前:模因并不能直接导致失语,导致失语的是我们无限追逐与消费模因的过程。

徐嘉:

6秒前:用视频驱动文字而非文字驱动视频,让文字独特的属性遭到质疑与忽略。

James:

4秒前:高度认同感的语词帮助我们共建社群内部情感纽带。

Woonsen:

8秒前:莱文森的“人性观”认为媒介的发展会逐渐趋于人性化与人格化。